道路施工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
技术措施
①根据指挥部提供的导线制点和高程控制点,在施工范围内建立一套导线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,并得到监理和指挥部复核认可,作为施工时依据。
②对经过复核认可的导线和高程控制点采用*性保护措施,如用砼加固等,以保证其使用中的准确性。对导线点将桩寄出路幅,在施工中,导线点毁坏后便于及时予以恢复。
③对使用的导线点和高程控制点每个月检核一次,防止由于其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施工误差。
④施工前,对所使用的经纬线仪、水准仪、测距仪等进行检校,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。
⑤测量建立复核制度,避免错误。
⑥进场后在监理的陪同下对路基断面进行复测,并将测量详细资料及结果报业主及监理。
⑦进场后*砍伐各种树木并清走,为测量放线创造通视条件。
中国道路
道路工程
按服务范围及其在国家道路网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为:①国道(全国性公路),包括高速公路和主要干线;②省道(区域性公路);③县、乡道(地方性公路);④城市道路。**种统称公路,按年平均昼夜汽车交通量及使用任务、性质,又可划分为五个技术等级。不同等级的公路用不同的技术指标体现。这些指标主要有计算车速、行车道数及宽度、路基宽度、*小平曲线半径、*大纵坡、视距、路面等级、桥涵设计荷载等。
道路施工展望
预测表明,汽车客货运输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仍将继续存在,多数地区还在持续稳步增长。在人口繁密的市区,交通量不断增加,堵塞现象日益严重。未来市区快速干道的发展,由于用地紧张,为将有限的地面留给行人和少数当地服务车辆,**修建高架线路或隧道。山区
公路在交通量日增的条件下,为避免急弯陡坡、缩短里程、减少事故,为节约运行时间和燃料,隧道和高架构筑物工程也将有较大发展。
道路施工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
(1)技术标准
测量技术标准严格按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,确保排水及路面坡度。
**道路施工工序流程
施工顺序安排:临时便道→清表清淤→路基土石方填筑→排水施工→支排水管施工→管线施工→基层→路面
(1)施工现场准备
①组织先遣人员进行项目部及工程处的驻地建设。
②布置好临时工棚作为设备、材料堆放场地。
③对照工程设计图纸进行水系调查,或发现设计遗漏或不合理的排水或灌溉用水处理方案,立即以文字报告形式向业主、监理和设计院汇报,并提出适当的处理办法或变更设计。
④搭设外电及布置供电线路。
⑤接入水源,布置供水线路。
⑥对现场的地质、地形进行调整核实。
⑦修通运输便道。
⑧混凝土搅拌站、料场的场地处理及设备安装。⑨配备好计算机、复印机等办公设备。
(2)施工技术准备
①校核测量仪器,对全线进行导线点、水准点进行复核并根据需要进行加密、放线
②复核纵、横面,计算土方量,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土方调配。
③绘制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施工图,编制实施施工组织设计。
④对技术人员及操作工人进行岗前培训及技术交底。
⑤对借土区按规范要求进行取土样试验,测定其*大干容量,*佳含水量等。
⑥对所使用的砂、石进行试验。
⑦对水泥、钢材等原材料进行试验。
⑧对混凝土、砂浆配合比进行试配。
道路路基工程
⑴路基填筑:路基是道路的主体和路面的基础,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,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。填土前,必须将原地面上的杂草、树根、农作物残根、腐植土、垃圾杂物全部清除,并将路基填筑范围内清理留下的坑、洞填平,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,分层压实。选用稳定性较好并具有一定强度的土做填料,所用填土每5000m3作一次击实试验,以确定*大干密度和*佳含水量。路基填筑之前对取土场的土质进行含水量测试,以保证施工时对压实度的控制。填筑时对已填路基进行碾压,雨后将路基上的浮土清除干净并压实后再进行施工。为保证有效路基内压实效果,按技术规范要求路基两侧填筑高度在30cm以上,并做到分层填筑分层压实,分层松铺厚度小于30cm,尽量做到全幅全宽填筑。填土过程中,应由路中向路边进行,可分段分层填筑,先填低洼地段,再填一般地段,严禁边坡填筑不到位,进行补宽贴坡。填方区厚度在0-80cm范围内要求大于95%,80cm以下均应达到93%,挖方区及零填方区0-30cm范围内达95%。当地面横坡不陡于1:10时,可直接填筑路堤;在稳定的斜坡上,横坡在1:10-1: 5时,将原地表土翻松,进行填筑;当地面横坡陡于1:5时,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1m的台阶,台阶**面作成2%至4%的内倾斜坡,再进行路堤填筑。道路外边坡度按现有地形,填方边坡1:1.5,路基在4m以下采用1:1.75,切方边坡1:1。切方高度大于8M时,在8M处设1M的碎落台,再按1:1放坡。填方区每层填料铺设的宽度,**出每层路堤的设计宽度,以保证完工后的路堤边缘有足够的压实度。为保证路基面不积水,施工时路基横坡大于4%和适当的纵坡,两标段之间的路基填筑施工尽量做到同步施工,施工保证每层交替搭接10cm以上,若不能同时施工,**出交界线20m以上,采取分层搭接或阶梯接法,并保证填筑质量。